当前位置: 承德大德网首页 > 教育 > 正文

钱理群:做教师真难,真好,更值得尊敬

钱理群:做教师真难,真好,更值得尊敬

作者简介:钱理群,1939年1月30日生于重庆,祖籍浙江杭州。北京大学资深教授,博士生导师,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,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,中国鲁迅学会理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第三任主编(

钱理群:做教师真难,真好,更值得尊敬

作者简介:

钱理群,1939年1月30日生于重庆,祖籍浙江杭州。北京大学资深教授,博士生导师,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,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,中国鲁迅学会理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第三任主编(与吴福辉共同担当)。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想、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,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,得到海内外的重视与尊重。钱理群一直关注教育问题,多有撰述并为此奔走。他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批判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。

写在前面的话:

一线的老师感到的是身、心两个方面的疲惫,他们已经不堪重负了。我们诚然要为学生减负,但为什么不首先为教师减负呢?

在生活的浮躁中,倘还能保持一些古典的心情,一些虽经污染却还能以沉静的心情去对待教学,那才是做教师的一种最高境界。

当改革成为一种潮流,甚至成为时尚时,最容易走向形式主义,其最大的危险也在于此。

今天,分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的一篇调查分析文章,他道出了教师的难、教师的好,更道出了教师可贵的坚守!

看完这篇文章,请老师们为自己点赞!

钱理群:做教师真难,真好,更值得尊敬

做教师真难,真好

文|钱理群

我的这个题目是从深圳龙城中学英语老师郭礼喜先生那里抄来的。他在一份问卷调查表上写道:做教师真难!现在我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书了!短短的两句话,使我如遭雷击,说不出话。稍稍平静下来,不知如何说好,却又觉得有许多话要说。

一、体制的束缚与理念的偏颇:导致教师主体地位与作用的丧失

在中国中学教育的现实里,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实际上是不被承认的;很多人(包括教师自己)都不承认教学工作的专业性,不以中学教师为教育专业工作者,这也是这些年否认与取消师范教育成为一种潮流的内在原因;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传统赋予教师工作的神圣性被消解殆尽,教师工作无法作为可供终身发展的事业,吸引年轻一代为之献身,就是必然的了。在我看来,这本身就构成了中学教育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
我们要追问的是,这背后的体制与教育理念上的原因。很显然,当我们的教育还不能根本拜托应试教育体制时,教师就永远是一个应试机器上的工具;在前述问卷调查里,一位教师谈到他最感到困惑的是“学校里管理者的评价观。在高一阶段还过分在意那么一点点分数差异,还搞什么末位淘汰制”,这其实正是应试教育体制的产物。其后果是使学生的考分成为教师价值的唯一体现于唯一评价标准,在这个意义上,考分不仅是学生, 更是教师的命根。更为严重的是,考分在某些缺乏民主意识的管理者手里,还会成为控制教师的法宝。长期以来,普通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并不拥有发言权,逐渐被弱势化,成为校园里沉默的大多数,这是很值得注意的。在这个意义上,教师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的缺失,实际上是一个教师权力的缺失,校园民主的缺失。

体制之外,还有教育理念上的偏颇与失误。这位匿名教师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:“在当代,对教育本性的认识,基本上偏向于对受教育者本身的关心,主张张扬个人的价值,但这同时,对教育价值的认识,潜藏着滑向虚无主义、功利主义极端的危险,从而使群体和公共规范处于逐渐的瓦解之中。教育形式上成了公众产品,实际上却演变为受教育者私人之事:符合受教育者需要,受教育者就接受,否则,就不予认同。”这就会造成两个后果:一是“教育的崇高性、理想性,对人类文化、文明的终极关切都变得毫无意义”,这就实际上取消了教育本身;另一方面就必然将教育变成“为受教育者服务”的商业行为,即所谓“受教育者应像顾客一样,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受教育者的要求。”这样,教师就成了学生及家长的雇员,这些年有些地方出现的某些家长(特别是某些身为大官与大款的家长)任意使唤教师,对教师缺乏起码的尊重的怪事,就是这样的极端功利主义的商业化的社会、教育思潮结出的恶果。在这种情况下,教师的独立性与主体性自然是谈不上的。

二、内在制约因素:教师自身素质

教师的专业化发展,除了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之外,还有教师自身的专业化的问题。教师素质不仅有知识、能力方面的要求,如专业知识智能,专业组织、行动能力,教育研究能力等诸多方面,更有价值、情感、道德的要求,如教育理想、使命感,教育良知,以及教师职业精神等等。

无可讳言,当下中国教育改革所遇到的一个难题,就是教师的素质与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。教育对象学生的素质问题的背后,往往映射着教育者自身的素质问题,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。比如,很多老师都谈到了学生的厌学,其实教师的厌教恐怕是更应该让我们忧虑的。诸如理想的缺失,价值观的扭曲,虚无主义、享乐主义盛行,精神空虚,行为失范,以及学习动力不足,不读书,特别拒绝经典……所有这些难道仅仅是青年学生的问题?我们有没有勇气承认,这同时是,或者说这更是学校领导、我们教师自己的问题,是整个中国校园的问题?说得更透彻一点,这其实是我们整个国民素质出了问题。因此,我们在这里讨论教师的素质问题,绝不是在进行道德审判,因为事情很清楚,主要责任不在教师本身,也不是简单的个人道德问题,这是有关一个时代风气的问题,其背后的原因就更加复杂。如果说我们也有某些责任的话,那就是学校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本应该(这自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说法)是一个民族(或地方)的精神圣地,它以自身的相对纯正、健康的精神范式影响社会,发挥着净化社会空气的作用;但我们现在却反过来为社会所左右,屈从以至于不健康的社会时尚,毒害了自身。


推荐阅读:叶紫网

[责任编辑:无]